张路警示苏超:莫让职业化消解草根灵魂

  • 2025-08-29
  • 1

张路指导关于 “苏超不要搞成小中超” 的警示,切中了当前中国足球发展的关键命题。在江苏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以日均超 1.5 万现场观众、50 亿 + 话题热度惊艳出圈之际,这种对发展方向的清醒审视,值得所有关注中国足球未来的人深思。

zoty中欧,zoty中欧官网,zoty中欧官方app下载,zoty中欧官方网站

一、苏超的 “反中超” 生存哲学

与中超 “金元足球” 形成鲜明对比,苏超从诞生之初就确立了独特的发展逻辑。根据 2025 年竞赛规程,每支球队最多允许 3 名现役职业球员参赛,且必须满足户籍、学籍等属地条件,外籍球员被完全排除。这种 “去精英化” 设计,让 516 名参赛球员中 53.3% 来自教育系统,快递员、消防员、空调维修工等业余球员成为赛场主角。

南通队的崛起堪称苏超模式的典范。这支由珂缔缘青训体系支撑的球队,90% 球员来自本土青训,2025 赛季豪取七连胜领跑积分榜。其成功印证了张路 “深耕基层才能培育人才土壤” 的论断 —— 珂缔缘俱乐部自 2011 年成立以来,已向各级国家队输送 160 余名球员,形成 “校园足球 - 青训中心 - 职业梯队” 的闭环培养链。

二、中超的前车之鉴:外援依赖的恶性循环

回望中超职业化历程,外援政策的演变堪称一部教训史。2016 赛季中超外援出场时间占比突破 60%,导致本土球员在国家队层面出现 “断层危机”,2018 年世界杯预选赛创下历史最差战绩。即便 2025 赛季将外援注册人数缩减至 6 人,仍有球队因过度依赖外援陷入保级泥潭 —— 南通支云因整赛季仅 1 场 5 外援首发而垫底降级。

这种 “外援依赖症” 更深层的危害,在于对足球文化生态的破坏。当上海海港为追求成绩支付奥斯卡 3000 万欧元年薪时,江苏的草根球员却在为每场 30 元的交通补贴而拼搏。两种发展路径的对比,恰如张路所言:“足球的未来不在天价外援身上,而在让更多普通人能踢、有球可踢”。

三、苏超的突围之路:基层化与本土化的双重革命

苏超的创新实践,正在重构中国足球的发展范式。其 “13 太保” 赛制将地域文化深度融入赛事 —— 从 “楚汉争霸” 的历史梗到 “盐水鸭对决水蜜桃” 的城市调侃,形成独特的 “苏超文学” 现象。这种文化认同的构建,使盐城队门将严子航 “为家乡拼了” 的呐喊,能引发 3 万现场观众的集体共鸣。

张路警示苏超:莫让职业化消解草根灵魂

在青训领域,苏超探索出 “体教融合” 的江苏方案。盐城东台三仓中学构建 “四级梯队 + 学训一体” 模式,南京雨花台区创新 “高校 + 职业俱乐部” 联合培养机制,南通则通过 “市队校办” 集中培育精英人才。数据显示,苏超球员中 217 名在校学生的平均跑动距离达 10.2 公里,超过同期中甲球员的 9.8 公里,印证了 “以赛促训” 的科学性。

四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:平衡的艺术

张路特别强调,苏超的价值在于 “全民参与” 的草根基因 ——65% 球员为教师、快递员等业余人士,年龄跨度覆盖 16-40 岁。这种亲近感,使其在商业价值上实现 “弯道超车”:21 家赞助商数量碾压中超同期的 9 家,京东、小米等头部企业纷纷加入。

面对职业球员参赛引发的公平性质疑,苏超正在探索平衡之道。盐城队门将严子航虽为职业球员,但他在东台三仓中学担任足球教师的双重身份,让 “职业元素” 自然融入基层体系。这种 “职业球员下沉” 策略,既提升比赛质量,又为业余球员提供学习标杆,正是张路 “阶段性引入职业元素” 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
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时代,苏超的启示在于:真正的足球发展,不在于复制某种成功模板,而在于找到适合本土的生长路径。当张路指导建议苏超 “眼光向下” 时,他指向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基层,更是对足球本质的回归 —— 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绿茵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这种 “小而美” 的生存智慧,或许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具生命力。